浅论西北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腾博会官网app网 
首页 >> 中矿百科 >> 采矿技术 >> 采矿综合 >> 正文
浅论西北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
2018-09-18
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长期复杂地史演化过程中,铸就了中国西部大陆特殊的“盆-山”构造格局;其北跨古亚洲,南括特提斯,东接太平洋三大成矿构造域,具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地域上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靠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资源优势大国,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巴经济带、中-蒙-俄经济带中占有重要的交通地位和能源地位。西北地勘经济肩负着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保障、生态环境保障的重要任务;在“三期叠加”、“一带一路”倡议及国家基本国策特殊时期,地勘经济面临着全方位开放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全球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从长远考虑,...
AhutCMS:HiddenContent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面积占全国31.9%,人口为全国7.2%,矿产资源丰富,资源潜在价值33.7万亿元,约占全国总份额36%[1]。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获得极大的发展,社会财富丰厚,人才储备充足,对外交流频繁,开放程度较高。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中央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仍然受制于内陆型的地理位置,招商引资困难,从而导致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地方人才储备不足,开放程度远比东部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给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一旦超越社会承载范围,就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团结。西部地区积蓄着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人才供给,有尚未挖掘的广阔的市场空间。此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包括各类“经济走廊”建设,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窘境,将西部地区作为连接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重要枢纽,将其内陆附属地位推进到对外开放的前沿,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落实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另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三个重要问题。我国资源的进入现在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极为脆弱。在战略纵深的中国中部和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薄弱,具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较小,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2]。西部发展机遇,将给西部资源储备、水文调查、生态环境调查和工程地质勘查等地勘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1.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担当

两条“丝绸之路”立足国内全面开放战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是中巴经济带、中蒙俄经济带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能源基地,构成了“一带一路”的地方依托,将在发挥地域优势、促进互联互通、提供载体平台和形成发展合力方面担当更大的责任(表1)。

表1 西北五省(区)功能定位一览表

Table 1  functional location list of fiv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

省区

功能定位

参与的主要内容

重要节点城市

新疆

“一带”核心区

建设五大中心(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教和医疗服务)

乌鲁木齐、喀什

甘肃

“一带”黄金段

重点推进综合交通、能源通道建设,促进文化交流平台和丝绸之路博览会平台

兰州、白银、酒泉

青海

向西开放的主阵地

建设“一横三纵”综合运输通道

西宁、海东、格尔木

陕西

重要支点

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建立“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特色出口商品基地和中亚能源交易平台

西安

宁夏

“一带”战略支点

以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为重点,建立内陆开放型实验区平台、中阿博览会等载体平台建设

 

2.地勘经济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根据工业产值,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北五省(区)的支柱产业。截止2006年底,新疆矿业开发占全省工业产值37.6%,居西北五省(区)之首;青海居第二位,占23.3%,依次是陕西占19.1%,宁夏占7.2%,甘肃占4.4%。五省(区)矿业总产值2179.2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9,7。其中。2006年矿业产值构成为:能源占90%,金属占7%,非金属占3%[1](图1)。

图1 西北地区2006年矿业产值构成图

FIG. 1, 2006. The composition of mining production in northwest China

1-能源矿业产值;2-金属矿业产值;3-非金属矿业产值

西北地区地勘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可供开发的、规模较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新基地甚少,矿产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已严重制约了金属工业及其他相关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广泛发展的小型矿山不仅回收率低,资源浪费极为普遍,而且开采矿种单一,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十分低下,采富弃贫的掠夺式开采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加剧了西北矿业的严峻形势。

西部五省(区)担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枢纽、载体,甚至是主体的责任,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建设、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带建成的主要抓手。地勘行业又是基础建设、工业建设的基础保障。西北五省(区)地域上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靠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几个资源优势大国,且本生又是国内能源大区;“一带一路”

图2  2012年-2016年我国地质矿产勘查投资变化情况

Fig 2: the changes in investment in geological mineral exploration in China in 2012-2016

1-企事业投资;2-地方财政;3-中央财政

面对能源获取问题,虽然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同时也更加剧了本区矿业发展困难形势。

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780.84亿元,比上年减少13.2%。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8.69亿元,同比减少11.5%;地方财政投资80.38亿元,同比减少15.6%;企事业投资611.77亿元,同比减少16.6%[3]。企事业投资较2012年减少43.3%,地方财政投入较2012年减少37.4%。

西北地勘经济面临矿业开发走势低迷,资金投入锐减等形势,必须抢抓“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针对国外国内两个市场,走实“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路线,解决部分矿产品资源过剩,生态环境矛盾加剧等问题,引领地勘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西北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面临的机遇

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将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力引擎” [4] 。“一带一路”战略丰富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布局,特别是为中国中西部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机遇,从经济发展向配套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协调性不足等突出问题入手,打造协调发展的对外开放新势态。地勘经济在西北经济发展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全方位开放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扩展了中国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发展空间,中国沿海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国内和国际两个方向转移,可带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经济发展。西北地区可作为产业国外转移的枢纽带和国内转移的接收带。西部地区各政府在接受政策指导的同时,积极发挥各地的优势,增强对外开放的自主性,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选择、有条件的进行产业承接,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使西部地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淘汰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同时也要求保护好土地资源、防治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地勘行业可在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做好前期基础性地质勘查工作,补齐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环境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短板,建立健全相应的服务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6省(区)国土资源厅和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6所大学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学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境外地质调查“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推进 “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共建步伐,以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国家为重点,以西安为高地,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学协同发展战略合作中心”。

另外,2014年11月,习近平宣布,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地勘行业应抓住该契机,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人才队伍,与沿线资源优势国建立产业合作和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好丝路基金,促进西北地勘行业向外开放和对外合作。

(2)地区合作机遇和外交机遇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由于受限于内陆的地缘环境和不便的交通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中亚地区建立成连接欧亚的战略通道,扩展中亚各国与外界的联系。兰新铁路、陇海铁路为新欧亚大陆桥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了中亚五国和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哈萨克斯坦具有丰富的铁矿石、铀矿、铬铁矿、镍矿;吉尔吉斯坦有丰富的汞矿和锑矿;塔吉克斯坦具有客观的有色金属储量;乌兹别克斯坦具有丰富的金、铋、铜储量[1],因此,政府层面应加强与上述国家的合作,对弥补矿产资源不足、解决矿产资源可供性、建设西北地区能源和金属矿产基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五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地质勘查程度和矿业开发相对较弱,地勘行业可利用政府合作的契机,实施“走出去”措施,优化人才结构,强化设备力量,为合作地区提供优质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服务,将中国绿色勘查开发的经验经验推广,解决国外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增加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影响力。

(3)全球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准确把握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命脉,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

表2 “一带一路”涉及的64个国家

Table 2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vers 64 countries

国家分类

涉及国家

俄罗斯蒙古中亚五国

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东南亚11国

印度尼西亚、柬埔寨、东帝汶、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

南亚8国

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中东欧16国

波兰、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

西亚北非16国

伊朗、叙利亚、约旦、以色列、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也门共和国

独联体其他五国及格鲁吉亚

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业领域的投资,为西北地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涉及了64个国家(表2,不包括中国),将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西北地区承担着连接亚欧交通枢纽和能源基地的重任,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勘经济必定有发展机遇和责任。

4.西北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涉及的领域、地域庞大,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物流、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乃至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均有涉及。西北地区本身存在资金投入少,吸引投资困难,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西北地勘经济尤其与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矛盾。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必定面对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道德风险。

政治风险:与中国西北地区相邻的中亚国家,处于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外域大国在此角逐;同时,加之其内部民族多样,各族之间历史问题遗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稳定。中亚各国之间基础设施陈旧,经济合作不顺畅,区域交通合作陷入困境[5]。“一带一路”建设也将面临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政治文化的影响。

安全风险:一带一路建设,首先与大自然作斗争。广袤的欧亚大陆,自然条件多样,人烟稀少,地勘行业主要的勘查、开采等工程项目,工程选址往往是基础设施较差的国家,而且远离人烟,况且作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何面对突发情况、如何对参加国外地勘行业的职工进行岗位安全教育,都要预先考虑。另外,国外资料搜集难度大,开发经验少,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勘查能力有限,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因此,一旦有勘查及规划的任务,就需要负担起发现风险及解决问题的责任。

此外,国外政治不稳定,非政府武装和极端分子活跃,也将给地勘行业在国外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经济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的较多项目,均是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尤其是地勘行业更是一种投资周期长的经济活动, 投资过程中是否盈利及其遇到何种风险,投资前均要认真评估。同时,还会面临各国政局变动引起的资金无法回收或被无理取消叫停的风险,比如吉尔吉斯坦金矿开采项目被叫停类似事件的发生。目前,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形势恶化,导致该地区大宗矿产品、能源走势不稳定,增加投资风险。

另外,由于目前地勘单位资金积累不雄厚,如若实施“走出去”措施,将面临较大的资金投资风险,如何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技术力量,有效吸引投资,降低风险勘查投资,也是地勘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律风险:截至2016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600亿美元,贷款余额超过1100亿美元,重点支持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能源资源、社会民生等领域。虽然各国为了自身发展的利益,在能源合作、矿业勘查开发方面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但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也为了各国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平衡发展,各国都会对投资进行或多或少的限制。矿产资源对各国的发展都有不言而喻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容许勘查开发的情况下,都会在控股比例、投资主体、履行要求、审批程序等方面加以限制。另外,矿业勘查开发还会遇到劳工法律风险、环境保护法律风险以及法律不断变化的风险等[6]

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活动对合作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道德风险。矿业勘查开发往往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或者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如不能及时有效与当地民众沟通协商,又没能给予适当的补偿,就会引起道德风险。如中缅莱比塘铜矿项目,在2012年11月,受到数百名当地农民、僧侣和维权人士的抗议,就铜矿拆迁补偿不公、环境污染、拆毁寺庙等进行投诉,被迫项目全部中断。另外就是文化与风俗的差异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5.结论

(1)西北地区是“一带一路 ”战略中的核心区和黄金段,承载着交通枢纽和能源基地的重大责任,以及作为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发挥着中转站和引擎的作用。西北地勘经济在西部工业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地勘单位作用,促进地勘经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2)“一带一路”战略促进西北地区与周边中亚五国在能源合作、矿业勘查开发等领域全方面开发,为地勘经济的发展带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发展机遇、地区合作和外交机遇等,同时也带来了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挑战。地勘单位应及时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技术力量,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措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作用,有效避免和降低风险,充分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地勘经济的发展。

(3)“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中西部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机遇,扩展了中国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发展空间,西北地区可作为产业国外转移的枢纽带和国内转移的接收带。地勘行业可在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做好前期基础性地质勘查工作,补齐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环境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短板,建立健全相应的服务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张立涛 赵青虎 陈杰(甘肃省地矿局四勘院)本文发表于《现代矿业》2018年第8期

浏览全文请至论文频道搜索《我国西北地勘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





皖公网安备 34050402000107号